逆向认知
这周末(11 日)开智的认知写作学第四期开学典礼,看到 wiki 里写有往期学员发言的环节,没邀请我分享,我却给自己设了题,想了两天,先整理出此文。
作为写作者,请「好为人师」
写作的魅力,在于以文字的形式,将观念从自身剥离,从而观之、察之、知之、改之。写作时,大脑飞快运转,处理复杂的信息和思绪,变作一行行文字,犹如速写,留下的是一张张自己彼时的自画像。
社交网络、社交软件上的言语,其实是与写作相背离的,当下流行的自媒体,快新闻,若要归类,都应归为另一种写作,不妨就称为伪写作,这些文本,只为通知、传播,搭载带着倒计时的讯息,恨不能阅后即焚。
沟通、传播,强调即时、效率、感官之快,而写作,强调精细、雕琢,无异于工匠精神。
文字似乎是与大脑直接沟通的,有过速读体验的人可能有体会,因此,写作才与认知模式和脑科学关系极深。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有一致的潜在结构,都从一定的逻辑、模型基础出发,演绎出无尽的、复杂的故事,这与人的认知规律密切相关。
无论哪一行,内行总是有其门道。道理说起来简单,而应用起来变换无穷。如何指导创作、构思,无不需要打磨,打磨的技艺只能通过师傅、只能通过互为人师的同侪、只能通过互为帮扶的同路人,无一人不是他人师,无一人不需要他人的“好为人师”。
换个功利的角度想:教其实是最好的学。不见得必须是一篇事无巨细的“操作指南”,也可以是对细节的推敲,或对人物背景描写,对词句结构的斟酌 …… 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
平日的语境下说起 “好为人师”,似乎总是连带着 “自以为是”、“妄自尊大”、“倚老卖老” 的意思,当然,我也曾叛逆过,讨厌老师们、亲戚们一贯的指指点点,而现在回看,不过是因了成长环境、时代背景的剧变,才造成了代际之间的沟通鸿沟。
我们这代最大的变数是互联网。互联网上,没有身份与年龄的区隔,表达平等,沟通平等。互联网上,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对世界言说,不应总是预设读者。互联网,其实是观念的大舞台,信息与观念裹挟在一起,不能将观念分离,就不能摆脱在信息海洋上漂泊的宿命感。
而一旦以一定背景、一定目标作为限定,信息终于聚焦,核心信息只会趋于明朗,此时,写作者的 “好为人师” 倒不如说珍贵异常。
作为实践者,请「反过来想」
“反过来想,总是反过来想”,这是芒格的口头禅。在作出决策之前,先总结前人的错误,能降低自己误判的概率。这无疑是非常浅显的道理,然而鲜少有人做到。在利益面前被冲昏头脑,在恐惧面前失去底线,在时间紧迫的时候放弃坚持。
计划可以天衣无缝,然而执行计划的人却并不完美。因为人容易受到心理和情绪的干扰。经济学里假设的理性人,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。
人是黑盒子,难以预测,又容易受到干扰。心理学设计精巧的实验,排除各项干扰,从理论和行为两个方面研究人的潜层模式。认知科学研究信息如何作用于人,而产生感觉、记忆、语言、情感、智慧等等。脑科学和神经科学从生理结构上,研究认知和思维的形成过程。
而在我看来,无论是心理学、认知科学还是脑科学,却总是基于一个固定的时间取向,即熵增的方向,或者说跟随时间的流向。从小到大,从幼稚到成熟,从发育到健全,都是关于如何成长、如何发展出了我们现今的样貌和意识。
因而,我们更需要“反过来想”:如果每一种认知,都是在数次的重复之后在脑海中、感觉中形成的,那么如果打破其中某种认知,我们又会作出怎样的决定?拥有怎样的当下?
写作本身,就是一种为“打破”而生的工具,将当下的自己置身度外,而投身到一个虚构的场景和观念里,利用现有的认知规律,搭配人类文化已有的模因,创造出另一种可能。伟大的作家,能设计出不同的时空、不同的人生经历、甚至不同的逻辑背景,演绎出无尽的故事发展。
规律的背面是利用、是实践,“知”与“行”不是先后关系,而是互动关系,“行”是主体,“知”是客体,“行”的多样性,即人生的多样性,完全取决于与客体的平等互动。
一旦意识到认知不是孤立存在的,“正”与“反”就不再是对立,而应是相互补足了。
作为学习者,请「停止表演」
不要被正流行的知识变现冲昏头脑,多数不过是让你知道了一些与你无关信息,知易行难,从“知”到“行”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知道不等于懂得,懂得不等于认知,认知不能取代行动,之所以都在热炒“知道”,是因为它与信息相近,中国人贪恋小道消息,愿意为小道消息付出代价,因此“知道”与“钱”相近,最先被商业侵蚀掉。
可以预知的,渐渐会有人为“懂得”付费、为“认知”付费、为“行动”付费,线下的教学由于其复杂性,定无法被线上教育取代,线下教学中工作坊的形式甚至将行动也融入教学中来,效率和效果都提升明显。
知识有两种,一种是知识,另一种是表演。在没有掌握知识的时候,我们常常会先学会”表演“,条件反射似地复述老师的话,假装自己学会了。
不如用一个清单来检验下你是否有“表演性学习”:
- 罗列今天学到的 123,表示很开心
- 用力记笔记,试图记下老师说的每一句话,恨不能都背下来
- 晒笔记,而不是晒应用所学的心得
- 遇到的情景与老师所举的例子一致,才能想起老师的话
- 喜欢套用看过的、现成的语句
- 学了新的,就对旧的知识呲之以鼻
- 没弄懂,跟不上学习进度,出于羞耻而假装明白
上面这些,其实我也常常中枪。人是不完美、不理性的,时时用这样一个清单,彻查自己是否又在犯错,才能降低犯错的概率。
人是黑盒子,自己检验自己本就是个悖论。停止表演,正视、直面学习中的自己,时时检验,时时发问,防止自我欺骗的发生。
CHANGELOG
- 20170309 Arlmy 创建
- 20170310 Arlmy 一稿完成
本文标题:逆向认知
文章作者:arlmy
发布时间:2017-03-09
最后更新:2017-06-25
原始链接:http://z.arlmy.me/posts/OMCWriter/OMCWriter_004AddQuotes/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分享